2)第1096章 分科取士_汉道天下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。必要的时候,可以由朝廷下诏,调动周边的力量进行支援。

  考虑到军事与民政的脱离甚至相背,边远地区的防务更重要,也更辛苦,所以在升迁制度上要有所倾斜。在边境担任过职务的优先提拔,比二千石以上的军职,只能从边军将领中选择,且有一定的年限要求。

  想靠着家族关系,在富庶地区混资历,最后位至公卿,这条路必须堵死。

  将帅必出于行伍。

  贾诩接受了诏书,随即与杨彪、周忠等人举行三公会议。

  与此同时,杨彪也将选举制度的方案提了出来。

  他的建议是分科考试。

  考试科目分两类:

  一类是必考,比如经史和算学。不管你想考什么职位,这两门都必须考,而且要达到一定的分数;

  一类是选考,根据职位的不同具体选择。比如你想考铁官,治金学就是必考的。你想考医官,医学就是必考的,以确保选出来的官员都具备相应的技能。

  刘协第一次听到这个方案时,心情大好。

  一方面,他是对这个方案很满意。这看似科举,其实更接近考公,考试范围不局限于儒学,而是兼顾实学,与他的方针吻合。

  另一方面,他是真没想到杨彪会做出这样的选择,大大超出了他的预期。

  由此可见,这个时代并不缺乏务实的官员,也不缺乏有胆有识的老臣。只要给他们一个机会,指出正确的方向,他们就能做出看似不符合这个时代的选择。

  实际上,就道德和施政水平而言,杨彪这样的就算是放在后世,一样是能臣、名臣,吊打一众因循守旧的官僚。

  当然,杨彪的方案也不是十全十美,还有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。

  比如是否要统一考卷的问题。

  是各郡自行拟题,还是由朝廷统一拟题,这个问题大有争论。有人说,既然是朝廷统一安排,那就应该统一拟题,以示公平。也有人说,各郡文教水平不一,统一拟题看似公平,其实对贫穷地区很不公平。

  再说了,你统一拟题,难道考得好,就可以异地任职?

  这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:是否可以异地任职。

  在此之前,不管是州郡还是县,都有一个默认的规则,即主政官员由朝廷统一调遣,比如州牧、刺史、郡国守相、县令长,禁止本地人任职,以实现朝廷的意旨。而府中掾属则大部分由本地人出任,利用他们熟悉本地情况的优势,以便推行具体的政务。

  这么做的好处是朝廷和地方取得了平衡,但缺点也很明显,朝廷派来的官员不熟悉当地情况,往往被当地人左右。在经学取士大行其道后,这种情况更是严重,主政官员只有虚名,实权尽归当地掾属,朝廷实际上失去了对地方的有限控制。

  如今朝廷弃虚务实,这个情况会有所改善,却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。

  当地人才如果太多,没有足够的职位安排,是不是可以到人才不足的郡县任职?

  毕竟郡县府寺的规模不会因为当地人口少就变小,职位数量还是差不多的。

  可是如此一来,对当地人才是不是公平?如果统一拟题,异地任职,他们可能永远没有出头之日。

  听了杨彪提供的反馈后,刘协也有点头疼。

  程序公平还是结果公平,这个问题根本没有统一答案,二十一世纪都是争论不下的难题。在这样的问题上,他并不比杨彪更擅长。

  反复商量后,他提出了一个想法:选两个州试行。五年之后,看哪个方案的综合效果好,再推广哪个方案。

  他还提出了两个备选州:冀州和荆州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bi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