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61章 鹏城关_重生香江:纵横四海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第61章鹏城关

  于洋拿出几份报刊读物,都是发行全国的中央级报刊,例如人民日报,经济日报、以及工人日报等等。

  于洋担心郑耀阳看不懂简体,会错报纸上的意思,解释说:“郑少,内地最近为了这件事几乎吵翻天。”

  那天确定订单之后,全国各地的报刊都在报道这件事。由魔都光学研究所牵头,自主研发的光刻机,以五十万美元的高价出口海外。

  消息一经发布,引爆全国的舆论。

  这本来是好事,华夏生产的高科技设备远销海外,赚美元,扬我国威。

  从今往后华夏人站起来了,不止是靠苦力赚钱,也能靠脑子赚钱。

  王敏之想趁着这股舆论,强行给国产光刻机的研发再续上几年命。

  然而事与愿违,863计划曝光,人们熟知过去二十年,国家已经在光刻机项目投入不低于一亿美元,接下来还要继续投入资金进行研发。

  这则消息一出,舆论被二度引爆。

  大致分为两派,一派是支持自主研发高科技,继续投入对光刻机的研究。

 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,假如我们一味地卖苦力赚钱,祖国何时才能崛起,祖国何时才能强大。

  另外一派认为如今百废待兴,还有多少人吃不饱穿不暖,首要任务是让人民吃饱穿暖。

  经过几天的发酵,事态发展超乎于洋的预料,他没想到一台光刻机会引发内地这么大的舆论动荡。

  他虽然是历史的见证者,但没有经历过食不果腹,衣不蔽体的特殊时期,无法体会到人民那些年的艰苦岁月。

  从他的角度看来,郑耀阳放弃是最好的选择,光刻机又不是没有替代品,哪怕亏损定金也绝对值得。

  一台设备承载了太多含义,已经是一笔亏本的买卖。

  郑耀阳轻笑,不以为然。

  那位的战略目光,无人可及,部队荷枪实弹的押送,代表他的想法。

  从今往后,光刻机的研发项目将会重启,就像二十多年前的罗布泊,都是公在当代,利在千秋的超前战略。

  他只要时刻谨记商人的身份,外界的舆论就对他产生不了任何影响。

  不多时,一行几人见到鹏城河,河上就是鹏城关。

  几十公里的河堤布满荆棘电网,两侧都有武警日夜巡视,以防有人偷渡。

  十几年前偷渡香江还是很简单,只要游过最窄处不足五十米的鹏城河,穿过鸡公岭大帽山,就能成为香江人。

  那个时期,香江人口稀少,港英政府对于偷渡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并且颁布进入市区就能拿到身份证的政策。

  因为这项政策,引发了四次大规模的偷渡事件,官方明文记载的偷渡人次就高达55.6万次,成功人数约8.9万,溺死或是意外身亡人数达1.8万人。

  随着进入八十年代,内地施压废除这条政策,两地同时严加看管,偷渡人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bi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