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542章历史名场面——三说秦公_从拍情景喜剧开始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历史上,关于商鞅入秦这段经历,是有过史书记载的。

  而整个过程更像是一次教科书式的“面试入职”。

  当时,商鞅的老板公孙痤死了,他临死向魏王举荐商鞅,却未被采纳,商鞅在魏国混的不太如意。

  而秦国这边,新君秦孝公即位,想要恢复秦国当年穆公春秋五霸的地位,于是广发求贤令,商鞅得知后,就西进入秦求取前程。

  来到秦国后,商鞅贿赂了秦孝公的宠臣景监,把他举荐给孝公,而且把商鞅捧得很厉害。

  孝公来了兴趣。就接见商鞅,询问他有什么治国良策。

  商鞅是来“求职”的,姿态放的很低,面对老板的询问,先拿出一个标准答案。

  也就是久经考验的道家黄老之学。

  大概理念就是效仿三皇五帝,师法造化,无为而治,属于比较稳妥的回答。

  商鞅这么做的目的很简单,他刚来,还不清楚孝公的想法,怕犯了什么忌讳。

  所以先保一手,找个最挑不出错处的回答,先入职混进公司再说。

  不过商鞅没想到的是,极具野心的秦孝公对黄老之学嗤之以鼻,认为其是毫无营养的陈词滥调。

  连带着商鞅,在他眼里也成了“妄人”,评价“安足用邪”。

  商鞅初次面试失败,还得到了老板的厌恶,这让他思考自己犯下的错误,改变了说法,再次请求第二次面试。

  经过景监的说和,秦孝公给了面子,第二次见了商鞅,还是那个问题,商鞅这次献上王道仁政之策。

  这是儒家的主张,因为有孔、孟二位大贤先后为其张目,是当时很受欢迎的治国之策。

  至少明面上是这样………

  很多国君为了表现自己是一位仁义君主,对外都是宣称国家奉行王道。

  甚至孝公想要效仿的穆公,当时也是因为百里奚主持的王道之法,才让他成为了春秋五霸,这个说法不但在天下流行,在秦国本身也有很强的市场基础。

  果然,秦孝公这次也肯定了商鞅的献策,但还是以和秦国目前的现状不符,未予采纳。

  第二次面试结果依旧不理想,但好歹留下了一线生机,最重要的是,商鞅摸准了孝公的脉。

  第三次面试时,提出霸道法制,提出《强秦九策》,一下就征服了秦孝公,最终得以成功入职秦国高层。

  …………

  可以看出来,商鞅入秦的过程带着很强的功利性。

  某种程度,有点像现在的公司寻求投资人投资。

  先拿一个项目试水,投资人不喜欢再换,投资人还不认可,再换,直到投资人认可,皆大欢喜。

  这个版本的商鞅,形象更像是一个政治投机者,贩卖自己的治国理念。

  甚至让人怀疑,如果孝公喜欢王道,还会不会有名垂千古的商鞅变法。

  当然,也有一种说法是商鞅试探秦孝公,他是在考验秦孝公是否值得投效,两者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bi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