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三十五章 白骨成堆的“福地”_行者玄奘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词汇——“苦行”,这个词在梵文中的原意其实是“受热”的意思,无论是婆罗门教徒还是耆那教徒、佛教徒,都沿用了这个词。

  玄奘还记得,自己最早得知这个词的真正含义,是在长安效外波颇密多罗的精舍内,当时正值冬季,窗外飘着雪花,精舍内也冷得逼人,小小的火盆发出微弱的光,似乎只能给人一点温暖的想象……

  那时他就问波颇大师:“为什么要将苦行说成是‘受热’呢?难道受冷不是苦行?为什么佛经上总是说,佛法会给这五浊恶世的人们带来清凉,而不是带来温暖?”

  波颇当时正裹着毡毯瑟瑟发抖,听到玄奘的问题,他沉默了一下说:“这个问题,等你到了中天竺,自然就明白了。”

  现在他确实明白了,这个酷热的大陆,这样极端的天气,人们在漫长的苦行修炼时,将“受热”引申为“受苦”,实在是一种太真实的情感体验!

  司马迁的《史记》中,称天竺国为“身毒”,这个名字先不说音译得是否准确,从字面上看倒真是贴切得很,“身毒”就是“一身毒火”,让人一见之下刻骨铭心。

  但玄奘还是觉得叫“印度”更好,“印度”在梵语中是月光的意思,美丽而又清冷,希望它能给这个诞生了佛陀的神奇大陆带来一丝清凉吧……

  进入中印度,玄奘就算是到达了佛教最神圣,最核心的地带。

  这里是佛陀诞生、修行、得道和讲经的地方,几乎到处都有佛迹,玄奘和般若羯罗一路探访,虔诚礼拜。

  他们首先到达波理夜呾罗国,看到了一座二百多尺高的佛塔,这同样是阿育王时期留下来的,据说如来曾在这里为天神和众生说法三个月。

  波理夜呾罗国是个富裕的地方,道路两旁长满庄稼,这里的稻种只需要六十天即可收获,种子随时随地洒下去,几乎不需要人来管理,它自己就可以像野草一样疯长,到时间了来收割即可,顺便再捋下几把稻谷扔到地里,过上两个月再来收割……

  如此容易的耕作方式也养成了当地人懒散的性格,玄奘注意到,很少有人在地里干活,多数人都在树下躺着喘粗气。不过这也不怪他们,这么热的天,身体稍微弱点的,呆着不动都会热死。

  离开波理夜呾罗国后,东行五百余里,到达秣菟罗国。

  秣菟罗国是盛极一時的文化中心,更是当年迦膩色迦王的南方之都。这里的都城更加宏大,气候更加炎热,土地也更加肥沃,地里盛产稻谷和棉花,城内的小作坊里则出产精致的细毛花布。家家户户种植芒果,即使是在城市里,居民家种植的芒果树也能汇聚成林,茂盛浓密,带给行人丝丝阴凉。

  这里的芒果有两个不同的品种,小个的先青后黄,大个的始终青色,清甜可口。

  秣菟罗国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bi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