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二十二章 小麦覆陇黄_贞观新丰尉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夜来南风起,小麦覆陇黄。

  庄户们佝着腰割麦子,头顶火辣辣的太阳,草鞋传来黄土蒸腾的热气,汗水早就浸湿了粗布衣裳,布料贴在皮肤上,很不舒服。

  衣服再差,穿着再不舒服,那也不能脱了。

  日头太大,容易晒了褪皮,有一层衣物护着要好一些。

  裸露在衣物外的脸庞、小臂、手背,早就被麦穗上的尖芒划破表皮,有无数浅且密集的小口子,不会出血,但会痒,汗水一浸泡,又痛又辣。

  但,这就是庄户人家的宿命,没尝试过麦芒的滋味,都不好意思说自己种过麦子。

  成捆的麦子收到晒场,麦田里就剩了不少零星的麦粒。

  马凉、冯京等娃儿,与各自庄上的穷困人家,挎一小筐,到麦田里拾取散落的麦粒。

  一些穷困潦倒的人家,交了租庸调之后,便没有多少粮食了,拾取的数量虽然不会太多,但多少能撑一些时日。

  拾取遗穗是允许,但不是没有规矩把人家成捆的麦子“拾”走,要等差不多收场了,经过田主许可才能进去收取。

  哪怕是冯京、马凉这样的娃儿,进自家田里拾取都会下意识问一声大人。

  记住,是拾取田主不要的,不是去上手抢!

  叽叽喳喳声四起,麻雀呼朋唤友来享受收获的福利。

  麻雀虽然有偷吃谷物的习惯,但害虫之类的才是它们的主食,相对而言利大于弊。

  但在一些错误的认识里,“麻雀麻雀气太阔,吃起米来如风刮”,曾被错定为害鸟。

  各家的麦子脱粒、摊开,日头还好时用铲子翻晒。

  生麦粒这东西,摊开了三天不晒都没大事,捂堆一天就废了,生麦粒能散发出热量与水气,导致急剧的发酵、变质。

  日头出来要摊开晒,日头落下要收回去防潮气,见天的累得腰都直不起来。

  然而,再累也掩不住汉子婆娘们老脸上的一丝笑意。

  不管怎样,明年一年,一家老小的八成饱是管住了。

  至于差的那些,想法去城里做几天零工,或者上山搞点野味,至不济偷偷到渭水里打捞肥硕的鲤鱼食用。

  鲤鱼在唐朝是保护动物,因为皇室姓李,谐音鲤,所以大家明面上不吃鲤鱼了。

  实际上,呵呵,渭水流域可从来没有密西西比河鲤鱼成灾那样的记录。

  说起来也怪,既然要避讳嘛,你咋不让大家都别吃李子了?

  “碎怂,地里的麦粒拾完了,明天放鸡鸭去扫一道。”

  汉子食着粗砺的麦饭,往嘴里扒拉几颗豆豉,吩咐着自家娃儿。

  豆豉约春秋战国出现,准确的记载是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,《齐民要术》记录有制作方法,是爽口的调料,也可以入药。

  一般来说,可分干豆豉、水豆豉、油豆豉、咸豆豉、淡豆豉。

  因为庄户们用的就是十文钱一斗的大盐,没有经过提纯,制出来的豆豉味道不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bi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