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一百七十五章 东出函谷_大秦扶苏:开局起兵靖难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因为没有贯彻后面一点。

  连坐制!

  总的来说,就是谁推荐的人不合格,谁就要受到相应的处罚!

  不过这样一来,要不了多少年,后世里的门阀政治就会出现在现在的大秦。

  额……

  说的好像现在的秦国没有门阀政治一样!

  即便是强行上马了后世的科举制,所能脱颖而出的,也必然是豪门大族之人,和普通的黔首没有关系。

  因为黔首们大多是文盲,而且即便他们识字,他们的家庭环境也容不得他们脱离生产,专心学习。

  如果扶苏是个土著的话,那他对于这种现象会束手无策。

  不过他是个穿越者,所以在他看来,无论是察举制,还是科举制,都在当时的条件下,已经算是尽善尽美了。

  而一切的关键,在于这个时代的生产关系。

  不改变生产关系就想要通过一道法令而改变天下,只能治标不治本。

  扶苏记得他曾看过的资料中这么写道:

  一个人的生存资源主要来自于他本人的亲手创造,如果这种状态是普遍存在于某个社会环境中的,通常我们就会把这种社会称之为自然经济社会。

  现在的秦国,就处于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。

  然而秦并六国之后,‘国家’这种社会性组织的力量空前强大,使得跨地域的政治活动成为常态。

  比如始皇帝封禅泰山,巡游天下,全国的郡县官吏都是由中央政府任命。

  这在夏、商、周看来是根本不可能的。

  但是呢。

  维持跨地域政治活动和跨地域国家组织的经济基础还是区域性的,跨地域的生产并没有成为经济活动的主流。

  就是说关中地区生产的物资,一般都由关中地区的人民消费,齐鲁之地的人大抵是消费不到的。

  反过来也是一样。

  比如一两尺长的龙虾、锅盖一样大的螃蟹在海边遍地都是,但扶苏的日常饮食还是以干货、腌渍类为主……

  就离谱!

  社会生产,特别是占据最主要地位的农业生产方面,自然经济的状态没有变化,这就是历代的宗族势力虽然屡遭打击,但是始终不能被消灭的根本原因。

  现在的秦国,乃至于后世的汉、唐、宋、明,一个人的运动轨迹,大多被局限在一个比较固定的空间里。

  这个人的主要社会关系,大多也要以血缘关系为核心,他的主要社会活动乃至于人生历程,也大多围绕着天然的血缘关系展开。

  因此,这种血缘关系就必然要对他的生活起着组织作用。

  那么很自然的,相同状态下的人就会在血缘关系的牵引下聚拢在一起,形成一个具备自组织能力的群体。

  宗族就是在这种基础上产生的。

  即便是现在的秦国在国家立法层面,强迫百姓分家,将大家庭拆分成一个个的小家庭。

  但在地方上,同一个里坊,乃至于同一个乡、县,大部分人都可以追溯到同一个祖宗。

  这就是始皇帝将自以为将六国豪族迁到关中,地方上就可以海清河晏了的错误之处。

  六国遗族,是杀不完的!

  而要想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,说难也难,说易也易。

  工业化!

  ps:感谢‘84285768’、‘Y平凡’‘小透明黄昏’的月票!(✧◡✧)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bi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