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380章 谁会法语_我真不会演戏啊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第380章谁会法语

  戛纳是一座海滨小城,全城本地人就七万人上下。气候宜人,七八月份最热,但很少超过23℃;到了冬天一般也在0℃以上。这地方从十八世纪开始就已经有名气,雨果、毕加索、英国女王先后造访过,是欧洲人度假旅游的选择地之一。

  旅游业旺盛的人气,渐渐带动戛纳的基建发展:有轨电车、豪华酒店、现代化的体育中心、邮局、学校等设施纷纷落地。

  然而,当我们把目光从欧洲大陆上跳出来,会发现戛纳作为一个小城市,它对于整个世界的意义更多在于它所举办的电影节,对于中国人来说更是如此了。它不仅仅是中国电影的福地,而且在一定程度上,它所代表的欧洲艺术电影派别,深深的影响到了中国电影的发展。

  20世纪下半叶,西方电影世界存在美帝和欧洲两大中心;后者在没有进入到工业大片时代之前,并没有明显的输于好莱坞。

  七十年代末,国内开放之后,电影界最先感受到了一股拂面春风,电影创作者们在题材和类型选取上大胆模仿西方先进经验,试图奋起直追,“苏派”全面退出影视教育体系。当时的创作者们面临着向“美国”学习还是向“欧洲”学习的问题,这是明显不同的两个方向。

  众所周知,后来选择了欧洲。

  今天的人们已经知道,国营制片厂较好的出路是拍摄大规模工业片,发挥成本优势,以量取胜。

  但在当时,由于国营制片厂解决了电影拍摄的资金问题,很少真正承担市场风险,使得事情恰恰走到了反面,一批完全不在乎市场行情的电影诞生了。

  国产片进入到了黑铁时代。

  这个分界线要到什么时候才划下呢。

  一说是冯大炮的《甲方乙方》;一说是张一谋的《英雄》。

  ————

  抵达当天,《重返十七岁》剧组稍作休整,方沂带着主创出现在戛纳海滩上。

  这是一片扎满帐篷、充斥着睡袋、吃食,全世界各地来的电影爱好者,以及他们留下来的手套的一片海滩。

  每年五月份,由于电影节的举办,戛纳的酒店房间价格会高到一个匪夷所思的地步,四位数甚至是五位数一晚上的房价是常态。各种最基本的食物也昂贵得可怕,即便是老欧洲正黄旗的年轻人们也承受不了,这些影迷大多自带干粮和水,临时组队,“每天不知道自己从哪里醒来,也不知道今晚上会在哪里入睡”。

  这和音乐节遍地的迷幻药品很相似。

  导演们也有穷游的,比如王小帅宣传《青红》的时候,因为付不起机票钱,不得不缩减来戛纳的人数。

  相反的是,《无极》在戛纳宣传期间相当豪华,准备了上千万的预算。当时电影的制片人是陈恺戈老婆陈虹,她向记者透露,“为《无极》宣传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bi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